萤火虫萤光素酶(Firefly luciferase)是一种分子量约为61 kDa的蛋白,在ATP、镁离子和氧气存在的条件下,能够催化萤光素(luciferin)氧化成oxyluciferin,在luciferin氧化的过程中会发出波长为560 nm左右的生物荧光,该萤光可通过化学发光仪进行测定。检测原理如图所示:
图1:萤火虫萤光素酶检测原理图
Luciferase Reporter Gene Assay kit是一闪光型萤火虫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,具有灵敏度高的特点,可以高灵敏的检测萤光素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。
裂解能力更强:能够彻底裂解绝大部分种类细胞。
信号更强:能够精准检测弱启动子的表达。
灵敏度更高:可检测低至数百个细胞样本。
线性范围更广:线性检测范围超过酶浓度的8个数量级。
干冰运输。-20℃保存,有效期1年。
试剂盒内萤火虫萤光素酶检测试剂不能反复冻融,建议分装-20℃或-80℃保存。
Q:该试剂盒中裂解后一定要离心吗?
A:可以选做。
Q:测定时间为 10 s,测定间隔为 2 s,为什么这样推荐?如果这样设置,96 孔板这样设置,会导致每孔时间相差很大。仪器可以同时出数据。工程师建议设置动力学检测, 设置总时间。
A:不同仪器,设置时间可以不一样。单管手动检测,就按说明书设置会更好。
Q:酶标仪检测吗?
A:带有化学发光模块的可以。
Q:加入检测试剂后,产生的荧光稳定吗?多长时间内检测数据是准确的?
A:加入后海肾会有荧光猝灭的情况,越快越好,尽量 5min 内检测完成。
Q: 为啥11401试剂盒里要裂解细胞,40901这个单独的底物不需要啊?
A: 1、荧光素酶是表达在细胞内,是一种不存在于人类物种的水解酶(所以本底很低),它不能透膜。荧光素酶的底物是环状小分子,是疏水的,因而可以透膜的,因此只要存在荧光素酶表达,那必然是外源的,那么将底物加到细胞培养基中或打到体内均能得到信号。
2、报告基因体外检测需要细胞裂解是为了避免细胞转染异质性、底物渗透不均匀和信号不均一而强行匀质化的做法。体外报告基因检测是一个定量且灵敏度很高的实验,报告基因检测需要ATP和氧气的存在,裂解细胞是需要把表达的荧光素酶完全释放出来,能够有更好的反应,因为细胞内的氧气含量有限,如果不裂解,会导致信号一定程度的降低(有的裂解液也做了一些优化,比如额外加了ATP以提高信号等)。因此报告基因体外检测裂解细胞能够有更好的信号;
3、活体成像,检测仪器功率大,能够透过皮肤,细胞,有更强的穿透力,因此可以不用裂解细胞就可以检测到很强的荧光信号,还有就是活体成像检测比较糙,精准度都是相对的,
[1] Hao Y, Fan X, Shi Y, et al. Next-generation unnatural monosaccharides reveal that ESRRB O-GlcNAcylation regulates pluripotency of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. Nat Commun. 2019;10(1):4065. Published 2019 Sep 6. doi:10.1038/s41467-019-11942-y(IF:11.878)
[2] Wang X, Qin X, Yan M, et al. Loss of exosomal miR-3188 in cancer-associated fibroblasts contributes to HNC progression. J Exp Clin Cancer Res. 2019;38(1):151. Published 2019 Apr 8. doi:10.1186/s13046-019-1144-9(IF:11.161)
[3] Yin T, Liu Y, Yang M, Wang L, Zhou J, Huo M. Novel Chitosan Derivatives with Reversible Cationization and Hydrophobicization for Tumor Cytoplasm-Specific Burst Co-delivery of siRNA and Chemotherapeutics.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. 2020;12(13):14770-14783. doi:10.1021/acsami.9b19373(IF:8.758)
[4] He Y, Qu J, Wei L, et al. Generation and Effect Testing of a SARS-CoV-2 RBD-Targeted Polyclonal Therapeutic Antibody Based on a 2-D Airway Organoid Screening System. Front Immunol. 2021;12:689065. Published 2021 Oct 18. doi:10.3389/fimmu.2021.689065(IF:7.561)